网站首页 | 概况介绍 | 书画动态 | 书画作品 | 书画评论 | 习作点评 | 书画常识 | 佳作欣赏 | 书画随笔 | 寿星璀璨
中国汉字书法纵览概略 张顺林
    
 
中国汉字书法纵览概略
 
张顺林
 
     汉字的书写艺术叫书法,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,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。汉字的表现性及其独特的结构,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。
    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,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:即表形文字、表意文字、表音文字(拼音文字)。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。我们的汉字从图画、符号到创造、定型,由古大篆到小篆,由篆到隶、章草、楷、行草,各种形体逐渐形成。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,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、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。
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,目前发现的与原始文字有关的资料,主要是原始社会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图符号,但很多文字学家认为,这还不是文字,但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到了引发作用。
   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,裘铴圭《文字学概要》认为商夏之际(约公元前17世纪)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。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(约公元前14至11世纪)的甲骨文和金文。从书法角度审查,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美的很多因素,如线条美、风格美等。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(公元前221年)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,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。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,战国时期草篆古隶发展,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,使书法艺术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更加丰富起来。
先秦时期书法的主要作品有:殷商甲骨文、西周大盂鼎文、西周毛公鼎铭文,西周散氏盘、东周石鼓文等。
汉字书法以秦代为先河
    春秋战国时期,各国文字差异很大。秦始皇统一中国,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,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。
统一后的文字为秦篆即小篆,是在金文和石鼓文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的。代表作是著名书法家李斯的《泰山石刻》。秦代是中国书法继承和创新的变革时期,《说文解字》说:“秦书有八体”,包括大篆小篆等。
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,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,都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。
汉代书法——隶书
    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的426年间,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的一代。汉代分西汉和东汉,书法由籀篆变隶书,又由隶变为行草、真书、行书。到汉末,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。因此,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,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形的关键时期。
   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,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,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,而且在书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用笔,为以后各种书写体流派奠定了基础。汉代隶书又称八分书或分书。
自后汉碑碣云起,东汉隶书进入了形体娴熟,流派纷呈阶段。又出现了破体的隶书变化,发展成章草、行书,真书也已萌芽。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,为晋代流畅的行书,草书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。而金文小篆因使用面越来越小日趋衰微。
   汉代书法代表作有:《马王堆帛书》、《西狭颂》、《埔阁颂》、
《张迁碑》、《鲜于璜碑》、《礼器碑》、《石门碑》、《曹全碑》、《华山碑》、《史晨碑》、《乙瑛碑》、《衡方碑》,《中国书法全集》均有刊印。
魏晋书法
     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重要历史阶段,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。
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。真行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时代(公元220至420年的二百年间)。它们的定型、美化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。
    大书法革新家——钟繇、王羲之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,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。此后历代学书者莫不宗法“钟王”,盛称“二王”。尊王羲之为“书圣”。还有王旬(王羲之侄)善行书,有《伯远贴》传世。
南北朝书法——魏碑
   随着西晋的灭亡,形成了五胡十六国(汉(前赵)、成(成汉)、前凉、南燕、西凉、北燕、后燕、后秦、后凉、南凉、北凉、南燕、西凉、北燕、夏等国)。历史上称为十六国的封建政,社会十分混乱。拓绂氏结束十六国,建立北魏(公元386年—534年)这149年里相对统一,这是北朝。晋室东迁(东晋),(317-420年)这为南朝。
魏碑——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。
此时,社会混乱,书法却颇繁荣,上至帝王,下至庶民都非常爱好书法,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,又为唐代书法的百花竞放的鼎盛时期创造了必要条件,也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。
     康有为说:凡魏碑,随取一家,皆足成体,尽合诸家,则为其美。
唐代书法
    唐代书法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,可谓博大精深,辉煌灿烂。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。
    整个唐代书法,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。
    初唐书法家有虞世南、欧阳询、诸遂良、薛稷、陆柬之等。
后来具有创造性的书法家有:李邑、张旭、颜真卿、柳公权、钟怀素,钟绍京、孙过庭。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大书法家。
唐代楷行草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高度,对中国书界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。
五代书法
   五代书法的总趋势凋落衰败。
    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,由此经历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称五代。这其间还有十国:前蜀、吴、楚、闽、南汉、荆南(南平)、后蜀、南唐、北汉等。
   这种分裂战乱的局面持续几十年,使得书法艺术凋落。
苏东坡评说:“自颜柳氏后,笔法衰绝。加以唐末衰乱,人物凋落,文彩风流扫地尽矣。独杨公凝式,笔迹雄杰,有二王颜柳之余,此真可谓书之豪杰,不为时世所汩没者。”
    五代书法家有:杨凝式、李煌、颜修等。
宋代书法
    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成功,建立赵宋王朝,自立为帝,统一国家。但在960年至1279年的三百多年的时间里,书法进步缓慢。
    为什么宋代书法进步缓慢?原因有二。一是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,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,命侍书王著摹刻。共十卷《淳化阁贴》,送给大臣们临摹。所以宋初书法是效“二王”。因为此贴的一半是“二王”作品。后来的《绛贴》、〈潭贴〉等,《多淳化阁贴》的翻本,你临我摹多次以后,与原迹相差越来越大。其二,帝王学黄字,天下均学黄字,帝王学米字,天下多学米字,投其所好并借以用取科第。在这种风气笼罩下,书家还能按书法艺术的要求去继承发展、革新吗?当然不能。
    宋代书法家有: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、张九咸等。
    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,书画均佳,亦可称道。大奸臣秦桧为宋高宗宠信,他创造了“宋体”也为了得。
元代书法
   元始祖忽必烈灭南宋,统一中国,到元顺帝北走塞外(1279年—1368年)的九十多年为元代。
   元初书法崇高复古,崇效晋唐而少有创新。到文宗天历初,建奎章阁、搜集秘玩、古物、书画。元文宗常去欣赏,才使书画一度兴盛。名家有赵孟頫,鲜于枢,耶律楚材等。但元代书法以承晋唐,没有自已的时代风格。稍后以赵孟頫的康里夔,还有些变化,独出于元代书坛。赵孟頫是省法书风的代表,是书法中兴之臣。
   元代书法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为主,有元代书风,但也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,较之文学、绘画等艺术门类,尚显冷落得多。
明代书法
   朱元璋推翻元朝,统一全国,到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检自缢煤山(1368年—1644年)的二百七十七年为明代。
   明代书法也贴学为主,临摹盛行,创新甚微。
   明成祖定都北京,着手文治,诏求天下善书之士充实宫廷,缮写诏文。
仁宗、宣宗也极爱书法,尤喜摹“兰亭”。
神宗自幼工书,手不离王献之的《鸭头九帖》,虞世南临写的《乐毅传》和米芾的《文赋》。故朝野士大夫重视帖学,行书几乎完全继承了赵孟頫的格调。
   明代是帖学大成的一代,法帖传刻十分活跃。其中著名的有:
常姓翻刻的《淳化阁帖》;董其昌刻的《戏鸿堂帖》;于泉州刻的《泉州帖》;文徽明刻的《停云馆帖》;华东少刻的《真赏齐帖》;陈眉公刻的苏东坡书为《晚香堂帖》等。
   其中《真赏齐帖》为明代法贴代表;《停云馆帖》收有晋代到明代历代名家之墨宝,可谓从帖之大成。
   明代帖学成风,影响了书法的创作与创新,书体以行楷居多,秦汉的篆隶及北朝的魏体作品几乎绝迹。
   到永乐年间后有杨士奇、杨荣和杨溥写了大量的制诰碑版,号称“博大昌明之体”。但横平坚直,十分拘谨,缺乏生气,失去书法艺术的情趣和个人风格。
   明代近三百年间,书法无重大突破,但名家也不少,如董其昌、文徵明、祝允明、唐伯虎、王冠、张瑞阁、宋克等。
 
 
 
 
 
 
[email protected] 老年书画网 版权所有

地 址:浙江省江山市 邮 编:324100